夫子“出湖”大家说丨从《讨学钱》到《夫子正传》:文人精神的时代寓言

字体: 【大】 【中】 【小】

  夫 子 正 传

  文丨郑莉

《讨学钱》是长沙花鼓戏宁乡派的代表剧目,故事情节街知巷闻,人物角色表现鲜活,艺术风格活泼大方,语言诙谐生动,质朴滑稽,极具讽刺意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是讲述清末民初的书生张九如所学不多,却死要面子,以带徒教学为生。年关将至,亲自上门收讨学俸。不料遭到学生家长陈大嫂的谩骂和嘲弄,落荒而逃。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创排的大型现代花鼓戏《夫子正传》脱胎于传统花鼓戏《讨学钱》,杂糅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前三场《赶考》《开馆》《讨薪》延续《讨学钱》的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后三场《改行》《救嫂》《哭坟》,调整时间跨度,丰富原剧含义,把人物角色“张先生”“陈大嫂”“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去完成他们多舛的命运”,把属于编创人员的解读传递给受众,同时也承续传统花鼓戏的精髓。与《讨学钱》不同,故事结构有所拓展,精心设置张先生怀抱孔夫子的牌位跳湖,为他所信仰和坚守的价值观而抗争,以放弃生命的方式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正是对自己前期的一些荒唐行为的一种否定,所以“跳湖”这个情节是富于隐喻意义的,是一种充满悲剧意味的“英雄之死”,是编剧“在保持原剧喜剧风格的基础上去展示人物悲剧命运,进而升华主人公人格”,令人心生怜悯进而肃然起敬,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以说,《讨学钱》极尽嬉笑怒骂之能,辛辣讽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荒诞;而《夫子正传》作为现代主义作品,其情节人物与精神传承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旧到新的流变,演绎着不同时代对文人精神和民族气节的理解,这对于理解时代精神和文化的变迁也是颇具典型意义的。

  一、文人气节:新时代的诗意寓言

  旧民主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封建腐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处于萌芽之初,新旧交替令迷醉科举取士的儒生们无所适从,价值观和世界观顷刻间遭到颠覆。张九如是有气节的,屡试不第仍踌躇满志,表明他不与自己妥协,寒窗苦读就是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就在他金科赴试志在必得时,朝廷突然宣布取消科举。他为了生存,只得开馆授徒,传授新学。“老书不教要教国文,算数体操都易得搞咧,就是这个ABCD,ABCD我搞不清。张先生我从没进过那洋学堂,如今教书打背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旧文人,坚守被世人抛弃的价值观当以意识出之,维护自己“师道尊严”和做人的底线,又出于生存压力无意识地放弃尊严,来到陈家门“饿起肚皮讨学俸”,他忠于上个朝代的制度、秩序与公正,这是他的忠贞气节。当日军胁迫他以日语教学,传播所谓的东亚共荣思想,他誓死捍卫民族文化,振臂高呼“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夺志”,从为个人谋生到为乡亲不做文盲再到不做亡国奴,国难当头,怀揣以卵击石的信念,义无反顾进行抗争,慨然走向人生高光时刻,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张夫子拜孔夫子牌位,寓意尊崇中国传统文化,抱孔夫子牌位跳湖,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想融入自己的身体基因里,这是他的学者气节。这几个方面的“气节”都可称为“文人气节”。而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文人风骨和充盈的正义感,是气节的灵魂。

  二、断裂和整合特征下的主题和人物

  全剧的开始,张夫子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又迫于生计压力,彻底迷失方向,是一个典型的彷徨屈辱、灵魂扭曲的寒碜潦倒旧学殉道者。所学不多又不得不“面向孔夫子,游学教馆混肚肠”,一年学俸未收分文,眼看年关将至,虽“视钱财为粪土”,也沦落到上门讨要的地步。偏偏遇到一个不省事的泼辣堂客们家长,得理不饶人,满口“之乎者也”的张先生被陈大嫂无情嘲弄,还放狗出来追咬,最后只得落荒而逃。《夫子正传》由传统戏曲衍生而来,对原有读本进行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进行再加工,以原文相似或不同的含义用于某些情境中,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巧妙地借助已有人物形象和桥段,从而起到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内涵的效果。首先是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进行重构勘定。张夫子历经20世纪上半叶一系列历史重大事件,其中包括科举取消、辛亥革命、国家分裂、抗日救亡等民族苦难、风霜变革。一直被时代潮流裹挟,卷进风云激变,他迷茫无奈、痛苦不甘,努力顺时应变,但不断变化的时局却总让他屡陷困境。从戏剧文本上来说是上天在玩笑、戏弄他,但从终极意义上又呈现出宏大叙事的严肃性,这两种张力折磨着主人公在文人尊严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艰难取舍,其实这也是一种知识分子关于个体与社会责任之间取舍的寓言故事。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改写。《讨学钱》中的张先生是出于历史变革时期的悲剧人物,人生失意,生活所迫,收徒教学,闭上眼睛乱应付,典型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儿,讨要学钱似讨饭般,居然被一个大字不识的乡野村妇耻笑嘲弄,还挨了顿打;新剧里的张先生前面几场延续原剧里穷酸迂腐的书生形象,后围绕开学堂、关学堂的故事,重点塑造出具有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人物形象。陈大嫂大字不识,能言善辩,尖刻泼辣,不仅狠狠羞辱上门讨要学俸的张先生,而且还将他扫地出门,分文未付;新剧里的陈大嫂独立自强,深明大义,感动于张先生的“真”“善”“痴”,大胆示爱。巧用反转手法将价值差异聚于一人之上,在观众眼中,张先生既是迂腐愚钝的穷秀才形象,又是非常看重气节和操守的文化人,陈大嫂也非蛮横不讲道理,她也有温柔善良的一面。种种设计避开极端人物设定掣肘,前后巨大的反差甚至可以看作是两个拥有独立性格的人物。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反衬出社会环境动荡造成的人物的性格变化,无形中使观众对张先生和陈大嫂两个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接受新剧中对于张先生知识分子文人身份的确认。新剧与原剧相互映衬,张先生、陈大嫂由分庭抗礼转为干戈玉帛,尽释前嫌,还根据需要,增设了督学、陈富贵、陈胡子、毛伢子等角色,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弧度,个性化特征和符号方式使戏剧故事富有层次感,摆脱了僵硬的脸谱化叙事模式,与全剧主旨完整统一,让人信服。再次是故事情节建构强化了民族精神,显示了对《讨学钱》中的私塾先生张九如黑色幽默背后悲剧精神的一种颠覆和重构。他自觉不自觉地坚守着被世人抛弃的价值观,不懂官场规矩,不愿意奴颜婢膝谄媚示人,在别人眼中“蠢不带发”,酸腐气跃然;却在陈大嫂丈夫牺牲后,不顾封建知识分子的斯文,抛开“男儿膝下有黄金”的古训,毅然跪倒在国民党督军专员面前求情。体现出与原作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突出张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颠覆原作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入了浪漫主义的格调——张先生与陈大嫂的感情线。原剧里的张先生来到陈家讨要学费,陈大嫂礼貌地倒茶让座,张先生俨然一副学究派头,不料陈大嫂指出他误读“日曰妙沙”,害他难堪完败;陈大嫂将张先生赶出门外,两人破口对骂,大施拳脚,宣泄各自怨气;最具有戏剧性“算账”一幕,两人猜字谜赌输赢,张先生输得个颜面无存、斯文扫地。新剧里张先生与陈大嫂一来二去,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陈大嫂大胆示爱,张先生固守“男女之防”,不愿挣脱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拒绝陈大嫂的示爱,扼杀萌芽初期的爱情。这里面固然有张先生不愿陈大嫂再嫁败坏其名声的考虑,但从后面他义无反顾抗争的情节来看,其实是不想让他爱的人为他焦虑担心,为了坚持操守,他放弃了与陈大嫂的爱情,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走上抗争的道路,他的抗争里面也包含了对爱情的向往,以及眷恋世界的理由。以浪漫主义手法强化了这位教书先生不屈的气节。《讨学钱》的结局是张先生遭陈大嫂无情奚落落荒而逃,《夫子正传》的结局却是张先生振臂高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誓死捍卫民族文化。这个崭新的结局显示了对《讨学钱》的颠覆姿态。故事结局的改写鲜明地突出了中国文人捍卫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制度的认同感、自豪感,显示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是民族文化之根。《讨学钱》重在无情揭露旧教育的落后和腐朽,对新文明、新文化、新教育及现代科学的憧憬与呼唤;《夫子正传》则是对原剧进行改写和再造,将啼笑皆非的闹剧消融在神圣的宏大叙事意义中,生动展现旧时文人在历史变革中内心的迷茫与彷徨、痛苦与焦灼、觉醒与反抗的新路历程,通过夫子所坚守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信条,彰显“汉语不亡,中国不亡”的理想信念。新旧两个剧的不同主旨昭示了迥然不同的取向和特色,这无疑与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部作品都可以看作“时代寓言”,寓示着两个不同时代的精神。

  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汉字设计元素致敬文人精神

  《夫子正传》从改编传统戏曲入手,是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与传承中心挖掘现代戏、弘扬民族精神的又一次积极探索。舞台美术是一部作品的直观感受,也是视觉享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据此次担任剧目舞美设计的老师介绍,“这部戏让我们主创在痛苦中兴奋,在兴奋中痛苦。所以今年我给自己的创作课题,是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一个现代意识的(作品)。那么从主观出发,来给剧本加入一些当今社会新的意识形态,这一次难度非常大。因为剧本的文本层次的密语高,如果我们用传统的舞美手法来呈现一个空间的话,那艺术的话也还是几百年前的那个艺术而已。那个年代的国将不国的时代背景如何透过肌理去体验、通过物件形态去交代,是我接到剧本后反复推敲的,所以我们最后选择用文字的方法来处理”。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汉字成为一种符号参与到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塑过程,历史文本的转化以表现中国文人真诚纯粹的人性、人情和人心为主旨构成集艺术性、通俗性、现代性为一身的当代戏剧,成功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互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以古鉴今,用古老的中国智慧和思想来驾驭文化人的故事叙事,可以说该剧的舞美设计为我们带来了惊艳的诠释。“文化是字,文化是诗”。张夫子的一生心路历程通过汉字的巧妙拆解、重构,是一个令人称奇的创意。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与其说文字的解构与组合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其实更像一是纪念碑式的精神诠释,让人感受到汉字背后的力量。“文化是字,但又不仅仅是字!”编剧徐瑛如是说。开场朝廷宣布“取消科举”时,舞台上汉字“心”被掏空,这对于一心科举取士的主人公无异于晴天霹雳,所以他心碎失去支撑;而当夫子听说重新办学实现自己人生理想时,他的“心”“上上下下”充满了忐忑;“救嫂”一场,张先生在国民党督学的利诱下,毅然下跪,此时的“心”与缓缓落下的“非”字组合成了一个“悲”字,暗示人物悲惨的内心;末尾“心”上升出一个“士”,赫然提示主题,是剧旨的升华。舞美将汉字拆解成的一笔一画,充满了剧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情感,所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文字,更像是一条条与人类联通的纽带,承载着永恒不变的温度。巨大的文字架构出空灵的舞台意境,栖意以心,与物合一,激活观者智慧,自能品读出戏剧之外的另一种文化境界:拙朴、天真、厚重,此乃文人知识分子“心”之精神,也是《夫子正传》以“心”为中心贯穿全剧的艺术红线。

  如果说花鼓戏《讨学钱》是“中国戏剧史上近百年来的经典和奇迹”,《夫子正传》则是这个经典和奇迹的延续。《夫子正传》的基本精神在于解构经典,按照后先现代主义的观点,即以反权威、反束缚的面貌颠覆经典作品《讨学钱》的既有权威,使经典文本结构得到全新建构,经典主题得到全新解释,经典语言得到全新表达。而这一切又存在内在精神联系,并不追求还原经典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心”/新构造出来的叙事结构,加之现代人的捕捉,演绎出一个后现代人眼中的“夫子”。从接受学的角度,从剧场观众的热烈反应,我们已然理解《夫子正传》受追捧的规律。

  注释:

  【1】《夫子正传》剧作家徐瑛认为:要为教书先生树碑立传.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13日.

  【2】《夫子正传》舞美惊艳,让您满满全是期待.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3日.

【3】大型现代花鼓戏《夫子正传》正式建组!我们一起唱响青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4日.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