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大】 【中】 【小】

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是一个富有地方色彩的小戏。它胚胎于民间歌舞,最初为一旦一丑(二小)的地花鼓形式,后来发展为一旦一丑一生(三小)的早期花鼓戏,常在过年过节、婚庆寿诞、贺新居时演唱,群众称为“草台子花鼓戏”。当时演出形式简陋,演员亦很少,有“七人班”、“八人班”、“十二人班”不等,成员多系农民或手工业者,有戏唱就聚集在一起,不唱戏就各自回家生产,班社是带有季节性的和半职业性的。没有科班,培养演员是采用带徒弟的办法。据艺人们谈,在清末民初之时,各地花鼓戏就很盛行。

  花鼓戏是在劳动人民生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它的剧目,绝大部分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斗争、爱情和美好的愿望;而且语言生动明快,生活气息非常浓厚,饶有风趣;曲调粗犷健朗,优美动人。因而它是劳动人民最熟悉和最热爱的一个剧种。

  花鼓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和湖北楚剧有艺术方面的交流,也受到本省皮影戏、湘剧、祁阳戏的一些影响,同时与师道音乐也有着深厚的关系。由于各地生产情况、风俗习惯、语言等不同,花鼓戏形成了许多流派,共有长沙、衡阳、祁阳、邵阳、常德、岳阳等十来种路子。各地花鼓戏均有自己独特的节目,在音乐和表演上亦各有自己的特色。

  由于花鼓戏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对旧社会统治阶级具有强烈的反抗性。解放以前,反动统治者视花鼓戏为洪水猛兽,用各种办法来摧残它、扼杀它,十大禁条中第一条就是“禁演花鼓‘淫’戏”,他们没收乐器,烧毁行箱,迫害艺人。尽管如此,花鼓戏却有如石缝中的青松一般在劳动人民的爱抚下,顽强地、曲折地保留了下来。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花鼓戏和其它剧种一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成立了专业的剧院、剧团,许多剧目如《刘海砍樵》《长工与翠鸟》《打鸟》《打铁》《送表妹》《菜园会》《盘花》等经过整理改编之后,更加光彩夺目;也由于花鼓戏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反映现代生活方面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创作的现代剧目如《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我的一家》等,亦均受到广大观众的爱戴与欢迎。十几年来,花鼓戏培训了大批青年演员,他们经过各项政治斗争的考验与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在政治上、艺术上的成长都是较显著的,很多优秀演员在历届全国、全省会演中获得了各种奖励,他们的表演艺术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鼓戏艺术在党的阳光雨露培植之下,在人民爱戴之下,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地获得发展与繁荣。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60年节目单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