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热烈祝贺我院四位艺术家陈耀、谢晓君、李左、邢险峰荣耀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字体: 【大】 【中】 【小】

  喜 报

  仲夏时节,喜报频传。2024年6月12日,第五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行授牌仪式,我院花鼓戏艺术家陈耀、谢晓君、李左、邢险峰荣耀入选。

  陈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胡琴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戏剧作曲,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戏曲音乐艺术委员会会长,湖南省戏曲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艺术总监,湖南省大筒艺术委员会会长,湖南省大筒艺术研究会会长,湖南省大筒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湖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湖南省文艺类专家库评委,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先从师于湘剧著名乐师刘伯涛老师,学习湘剧、丝弦过场音乐、民间鼓乐。主攻司鼓、唢呐、胡琴等文武场面,积累和掌握了湘剧的高、低、昆、乱等声腔艺术,特别是在湘剧低牌子音乐方面,潜心钻研,娴熟地继承、发扬和运用了丰富的演奏艺术技巧。后进入当时的湖南省文艺工作团,被分配到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担任演奏和作曲工作。从事花鼓戏事业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并受到以省花路子音乐体系创作的创始人之一左希宾老师的传教,学习和继承了左希宾老师的一些创作技法,并大量地吸收湖南花鼓戏、地花鼓锣鼓棚子、民间音乐等素材、借鉴兄弟剧种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充实丰富了自己的作曲和演奏,在作曲上拥有了自己灵活多变、手法新奇、旋律优美、韵味浓郁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擅长运用作曲的“主题贯穿人物基调奠定”和“多声腔主题贯穿”的创作手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创作技法。在大筒艺术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曾获中国“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育花奖”,多次获湖南省艺术节“优秀音乐创作奖”,“田汉音乐创作奖”。特别在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创作了五个大戏,四获“田汉音乐创作奖”,四个小戏获“田汉小剧目奖”和“群星奖”,为新创花鼓戏大戏《桃花烟雨》、《蔡坤山耕田》、《夫子正传》创作的音乐唱腔剧目,这三台剧目连续三届(23届、24届、25届)获“曹禺剧本奖”,获湖南省第三届新剧[节]目会演唯一最高个人演奏奖"优秀主弦奖",湖南省首届艺术节个人演奏奖“主弦奖”。创作了花鼓戏大小剧目音乐两百多剧,主奏大筒达两百多个剧目,担任演奏、作曲的剧目曾多次获中央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戏剧优秀剧目奖”,中国艺术节“群星金奖”,中宣部和湖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戏剧“田汉大奖”,“湖南文学艺术奖”,“芙蓉奖”,”群星金奖“,“戏曲片“全国影视飞天奖”,“全国广播剧节目奖”等,担任作曲创作和主弦、演奏了一百多个花鼓戏剧目的磁带和VCD碟片。在湘剧《琵琶记》出版磁带演奏中担任主琴。创作、编配、整理、主奏了150多个花鼓戏曲牌的卡拉OK碟片和花鼓戏唱腔伴奏碟,为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大奖”的剧目《老表轶事》作曲和主琴演奏,荣记湖南省政府二等功。曾出访美国、丹麦、瑞典、法国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搜集整理编写了《湖南丝竹》等音乐,以及声像资料,并首创了简谱、唱词、工尺谱、锣鼓谱音乐实奏多格并行的谱例工具书,整理选编了《陈耀戏剧音乐作品选集》,开创性的提出湖南花鼓戏的反手声腔理论和创立流派、挖掘流派、继承流派、发展流派、繁荣流派的全新理念,编写的专著、乐曲、论文等,多次在《湖南日报》《艺海”“音乐与创作”“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论文集”“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湖南民间器乐集成”“湖南戏曲音乐集成”等书刊发表,其演奏、作曲艺术在《文旅中国》《剧本》《中国文化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新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文化月刊》《今日头条》《中央电视台》《九卅大戏台》《角儿来了》《引力播》《梨园周刊》《江苏学习平台》《娱乐全球通》《深圳华夏》《新湖南》《潇湘晨报》《红网》《文旅湖南》、《湖南文旅云》《湖南卫视》《湖南经视》《华声在线》《星辰在线》《湖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长沙晚报》《智慧长沙》《掌上长沙》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等作过专题报道。

  谢晓君,湖南湘阴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71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2006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09年被湖南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记二等功一次。1984年在花鼓戏《八品官》剧中担任主演,获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主演二等奖,该剧于1982年获现代戏优秀剧目演出百场纪念万元奖,1982年巡回演出戏剧季中获“演出一等奖”,1984年文化部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获“演出三等奖”。1985年在花鼓戏《喜脉案》中饰演胡涂氏,获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配演一等奖,同年获湖南省戏剧季表演二等奖,该剧于1985年获湖南省广播电视一等奖,全国国庆电视展播奖,第六届中国电视艺术节“飞天奖”,1985年文化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出二等奖”,1985年全省第三届戏剧季演出一等奖。1991年在花鼓戏《桃花汛》剧中饰演李花,获湖南省花鼓戏新剧目观摩优秀配角奖,该剧于1991年获湖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献礼演出奖,1991年文化部“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中获优秀剧目奖,1991年湖南省花鼓戏新剧目观摩演出获剧目荣誉奖,1992年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奖评奖中获“文华新剧目奖”,1992年中宣部1991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1992年获湖南省优秀文学艺术特别奖。1995年在花鼓戏《乾隆判婚》中饰演常升,获湖南新剧(节)目会演优秀表演奖和湖南戏剧芙蓉奖,该剧于1994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演出奖”,199年获优秀剧(节)目奖。2003年在花鼓戏《老表轶事》剧中饰演郑大妈,获湖南省艺术节优秀主演奖,该剧于2003年获湖南省首届艺术节演出金奖第一名,2003年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并入选2004-200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08年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09年荣获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9年在花鼓戏《作田汉子也风流》剧中饰演王金花,获湖南省艺术节“田汉表演奖”,该剧于2009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中获“参演剧目奖”,2009年湖南艺术节上获特别荣誉奖,2009年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1年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授予“中国戏曲现代戏贡献奖”。2013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德艺标兵”称号。

  李左,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理事。1972年考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曾任演员队长、演出团副团长、演出团党支书记、院艺委会成员。从事表演艺术五十二年,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行当、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曾在戏剧舞台上,六十多个剧目中担任角色,成功的塑造了:《刘海戏金蟾》中的“刘海”(2013年获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6年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主办的“公共大戏台”大型活动中, 获“观众最喜爱的戏曲演员”奖,赢得了“三湘第一刘海哥”的美誉)。《阿弥石》中的“常芬”(2000年获湖南省第三届新剧目会演,“优秀表演奖”即“田汉表演奖”,2001-2002年获湖南省“湖南芙蓉戏剧表演奖”)、《浏阳李白》中的“李白”(2021年获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 “田汉表演奖” )《补锅》中的“李小聪”(1993年获湖南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主演奖”)、《老表轶事》中的“毛岸英”(2003年获湖南省首届艺术节“配角奖”、剧目获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下里街的伢妹们》中的“江月亮”(1997年获湖南省新剧目会演“表演奖”)《机遇》中的“沙特”(获湖南省新剧目观摩演出“优秀主演奖”)《野花情》中的程志民(参加首届洞庭之秋艺术节)《马翠花》中的“杨家贵”(参加2015年10月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剧目获“田汉大奖”),《连升三级》中的“算命先生”《红丝错》中的“张秋仁”《我叫马翠花》中饰杨家贵;《五女拜寿》中的“邹应龙”、《乾隆判婚》中的“男歌手”(1994年获湖南省新剧目会演“伴唱奖”) ,1985年《长岛新秀》戏曲唱腔比赛,花鼓戏《追牛》选段(获长沙市“二等奖”)、1995年首届“霜花杯”戏曲音乐大赛,演唱花鼓戏《刘海砍樵》中的“中秋调”(获湖南省“二等奖”);2019年6月被聘为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客座教授等。

  邢险峰,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湖南省农工民主党省委常委。现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十多年一直热爱和坚守花鼓戏表演艺术事业,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六十多个不同类型的艺术人物。1995年参加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羊角号与BP机》的“木香”荣获中国文化部“优秀表演奖”;2007年参加中国第八届艺术节,花鼓戏《走进阳光》的“徐芳”荣获中国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1997年荣获省“芙蓉奖”;1998年荣获首届“田汉表演奖”;2000年、2003年、2006年连续“三届”艺术节,荣获“优秀表演奖”;2004--2010年度湖南省戏剧芙蓉奖评审中荣获“芙蓉荣誉奖”。为了拓宽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思路,参加了三十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如电视戏曲片《羊角号与BP机》的木香,《镇长吃的农村粮》的春秀,《桃花开在春风里》的桃花,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袁师母,《喻杰部长还乡》《望月湖的故事》《月到中秋》《谁之罪》等等。1989年首次代表湖南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花鼓戏《补锅》“手拉风箱”片段。1993年特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和“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晚会演唱花鼓戏。2002年花鼓戏出访瑞典、丹麦、法国演出,为花鼓戏走出湖南,走向世界又跨出了一大步。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是新一代戏曲演员必备的,多次受邀参加花鼓戏艺术研讨会、艺术讲座和艺术培训,撰写了多篇个人艺术总结和文章。如《学戏笔谈》用理论来回顾实践(发表于湖南省剧海)《我演常四婶》(发表于湖南日报)《戏剧并非没有观众,而是缺乏创意经营》(发表于湖南政协湘声报),《谈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发表于中国花鼓戏)2014年第一期杂志专刊等。 花鼓戏作为湖湘特色文化名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我院四位艺术家凭借其卓越的技艺和对花鼓戏的热爱,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入选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既是对他们艺术成就的肯定,也为花鼓戏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院将继续致力于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为繁荣花鼓戏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也期待众多艺术家在传承人的岗位上,为推广和传播花鼓戏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