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虽逝 德艺流芳|缅怀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著名导演——余谱成

字体: 【大】 【中】 【小】

  2025年1月17日21时17分,时光的指针沉重划过,带走了一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湖南戏剧界的泰斗、国家一级导演、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正处级退休干部——余谱成。享年93岁的余老先生,带着一生的传奇与荣耀,与我们挥手作别。

  回溯往昔,余谱成老先生的人生轨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史诗。1932年农历8月他出生在攸县,从此便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46年,青春年少的他踏入攸县简易师范学校,在知识的沃土里,艺术的种子开始悄然萌芽。1950年,余谱成正式踏上从艺征程,开启了他乘风破浪的一生。

  他的演艺生涯足迹遍布多个文艺全团,从攸县文工团、南岳文工团,再到湖南省文工团,一路担任演奏员、演员及导演,历任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副院长,湖南省歌舞团团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省级劳模。在演员的舞台上,他主演的《打鸟》《三里湾》等剧目,参演过全国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奖”。

  导演作品《打铜锣》

  导演作品《桃花汛》

  导演作品《喜脉案》

  导演作品《乾隆判婚》

  作为湖南花鼓戏领域杰出的导演,余谱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作经典剧目

  余谱成在花鼓戏的创作和导演方面成就斐然,他执导的多部剧目成为花鼓戏的经典之作:1.《打铜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由“珠影”拍成舞台艺术片,其导演经验被收录于《戏曲研究》第十辑。通过生动的剧情和精湛的导演手法,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目。2.《桃花汛》获得1991年全国戏曲现代戏会演优秀导演奖、第二届文华导演奖以及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这部作品在现代戏的创作上展现了余谱成的高超技艺,将现代生活与传统戏曲形式完美结合。3. 《喜脉案》获得1985年湖南省戏剧节导演一等奖和全国会演二等导演奖。该剧在古装戏的创作上展现了余谱成对传统戏曲的深刻理解和创新。4.《乾隆判婚》获得1994年湖南新剧目会演优秀导演奖,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古装戏导演领域的地位。5. 《牛二宝经商记》:该剧获得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大戏导演一等奖,体现了余谱成在不同题材上的驾驭能力。

  二、培养与指导演员

  余谱成在培养演员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执导《打铜锣》时,对主演李小嘉老师的指导,使她成功塑造了“林十娘”这一经典角色,并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这种对演员的精心雕琢和指导,为花鼓戏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表演人才。

  三、艺术风格与创新

  余谱成在创作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的导演风格既有传统花鼓戏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他的作品在音乐、表演和舞台设计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动了花鼓戏的艺术发展。

  四、影响深远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上,还通过他的导演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后来的戏曲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余谱成的艺术生涯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和理念至今仍对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余谱成老先生不仅在艺术上造诣深厚,他的精神品质更是令人敬仰。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始终忠心耿耿。1953年,他投身南洞庭修整工程,1955年,再次奋战在洞庭湖修复工程一线,两次立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平日里,他待人谦和,诚恳做事,老实为人,是大家眼中的楷模。

  如今,余谱成老先生虽已远行,但他的艺术成就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湖南花鼓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在悲痛中缅怀,更要在缅怀中汲取力量,继承他坚定的信念、忠诚的志诚和对事业的热情追求,为湖南花鼓戏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让这一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继续绽放耀眼光芒,让余谱成老先生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