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绝唱在人间 ——追忆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肖重珪
作者:曾致
“引领一代风骚铸就花鼓辉煌;倾尽毕生心血培育戏曲新人”。这副挽联,是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肖重珪的毕生追求,更是她戏曲人生的真实写照。
2008年3月28日,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肖重珪与世长辞,离开了热爱花鼓戏的戏迷朋友们。清风细雨诉说着无尽的离愁,绵长的思念伴随我们回想起天堂中的肖重珪。肖重珪因最早塑造了《刘海砍樵》中那美丽、智慧、善良的胡秀英的艺术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斯人已去,音容未散。今天,惟有屏幕上胡大姐的芳容,唱片里龙氏女的音韵,伴随着戏迷们的真爱,留作那生生不息的长相思,长相忆。
花鼓戏,是湖南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也是当前戏曲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依然顽强地绽放出艺术芬芳的剧种,这个湖南的代表剧种,已经渗透到每个湖南人的骨髓之中。花鼓戏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唱腔优美流畅,琅琅上口;形式载歌载舞,欢快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花鼓戏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花鼓戏的发展、壮大和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著名表演艺术家肖重珪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 她在60年的艺术生涯中,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时代,她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花鼓戏艺术的沃土上耕耘、创造、坚守。如同豫剧的常香玉、粤剧的红线女、黄梅戏的严凤英一样,肖重珪不再是一个个人符号,她是花鼓戏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她天生一副好嗓音,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富,她还为花鼓戏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湖南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肖重珪1937年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四方山的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肖昴徵是一位私塾先生,人称文秀才。她的母亲张玉蟾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肖重珪有三个姐姐,两个弟弟。全家人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1945年,父亲因病重卧床不起,母亲只好把肖重珪的二姐肖重璞许配给唱皮影戏的江湖艺人周映秋为妻。谁料,这桩婚事触怒了肖家的族长们,说肖家把女儿嫁给了戏子,触犯了族规,于是,族里的几位壮丁在族长的指示下,将其母亲捆绑在楼梯上,沉塘身亡。三天之后,她的父亲也在病榻中撒手人寰。肖重珪的童年充满了辛酸和苦痛,不满8岁的她,被远房亲戚骗卖给了一个姓顾的旅馆老板作女儿,在这个陌生的人家,她受尽欺压和折磨,日夜思念死去的父母和流落在外的姐姐弟弟,整日以泪洗面,泣不成声。几天之后,肖重珪在顾家佣人的帮助下逃了出去,流浪益阳街头,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亲人。此时,她的二姐和姐夫也在四处打探她的下落。一个月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妹妹肖重珪。从那以后,肖重珪就跟着姐夫的皮影戏班做杂活。姐夫周映秋虽然比姐姐肖重璞大了二十多岁,但为人忠厚善良,艺术功底扎实,他见肖重珪声音清脆,伶牙俐齿,就带她在益阳五之园戏院找了一位名叫金小琴的师傅学湘剧,师傅看她年纪小,每天让她烧水做饭,洗衣浆衫,却从不教戏。一年后,师傅以“交不起学费、学不出”为由,将她退了回来。这一年,师傅虽然没教她戏,但身处戏院,耳濡目染,湘剧的表演、咬字、身段等基本功,肖重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对她后来正式学艺和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1948年,11岁的肖重珪跟随姐姐姐夫辗转到了长沙市民众戏院,这里汇集了华容、南县、益阳、浏阳等各路流派的花鼓戏名角和乐师,如蔡教章、何冬保、胡华松、杨福生、谢莲英、田琼林等等,可谓精英荟萃,群星闪耀。特别是西湖路流派的著名艺人蔡教章先生,幼年学戏,天资聪颖,而立之年就唱红了大江南北,他的代表作《扯萝卜菜》曾与梅兰芳先生同台献艺获得广泛好评。这位资深老艺人一眼就看中了肖重珪,认为她是学戏的好材料,十分高兴而又热情地收她为徒。从此,肖重珪便正式迈入了花鼓戏艺术的百花园。
肖重珪学戏特别专心,她不仅在蔡教章先生的严格教授下学演花鼓戏,同时还在姐夫周映秋的指导下学习武功。别人演出,她从不离开剧院,悄悄地站在台边,细心观察,全神贯注,极力模仿,熟记在心,技艺日渐长进,深得前辈们的赞赏。在老艺人们的精心培养下,她专攻旦角,很快就学会了很多出戏。还未出师就登台献演,她所扮演的《小姑贤》中的桂珍、《菜园会》中的杏英、《张羽煮海》中的琼莲、《小蓝桥》中的兰瑞莲等角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8月4日,不满13岁的肖重珪,站在长沙市中山路的旁边,和众多的长沙市民一起手舞彩旗,迎接着人民解放军进城。她好奇地观看部队文工团的团员们打腰鼓、扭秧歌,此时的她,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渴望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旧社会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作热情。这一时期,她怀着强烈的翻身感,学唱解放区的歌曲,参加了《刘胡兰》《采茶杀敌》《仇深似海》等许多现代革命戏的演出,这对扩大她的艺术视野,增强她的艺术激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久,她参加了长沙市戏曲讲习班,学政治、学文化,在党的戏曲干部的耐心教导下,她的政治思想、文化水平和艺术技能有了新的提高。(未完待续)
《刘海砍樵》肖重珪饰演胡秀英
《刘海砍樵》肖重珪饰演胡秀英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花鼓戏艺人何冬保以长沙楚剧改进社为基础,团结各方花鼓戏艺人,组建新义楚剧团,1952年,长沙市文教局举办花鼓戏学习班,肖重珪报考录取。这年将举行全国会演,剧作家陈北方和何冬保合作,成功改编了小戏《刘海砍樵》,由何冬保、肖重珪分别担任刘海和胡秀英,相继参加全省戏曲汇演和中南地区汇演,一炮打响,好评如潮。接着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刘海砍樵》荣获演出二等奖,两位主要演员何冬保、肖重珪获得演员三等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那年,不到15岁的肖重珪可谓名噪一时,誉满京城。当时,国内著名作曲家瞿希贤、歌唱家张权纷纷找到肖重珪,向她学习花鼓戏唱腔和舞蹈身段。这让脸上写满稚气的肖重珪受宠若惊。从旧社会无人看得起的艺人到今天拥有如此之高的荣誉,肖重珪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未来的戏曲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刘海砍樵》赴京汇演并获奖,掀开了花鼓戏艺术崭新的面纱,标志着花鼓戏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肖重珪的人生画卷,也因此翻开了辉煌的一页。
肖重珪有一副原生态的好嗓音,清脆、透亮、甜美,一张口就能吸引人。她的演唱突出表现在疙瘩腔、滑音、装饰音的运用上,她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字正腔圆,共鸣集中,气息自如,听起来既坚实有力,又华丽跳荡,形成了独特的声音色彩。她的所有唱腔,无论是高遏行云,还是低逐流水,都完美体现了甜美的总体风格。《过了一山又一山》是《刘海砍樵》中胡大姐的一段抒情性唱腔,曲式上包括花鼓戏西湖调的“二流”和“三流”,她抒发了胡大姐对山林中迷人景色的赞叹和看到了久已爱慕的刘海哥时,决定前去诉说中场的喜悦心情。肖重珪将唱腔处理得妩媚、秀丽。“二流”唱得圆润婉转,“三流”唱得兴奋激越,非常富有美感。
肖重珪的唱腔,风味纯正,乡土气息浓厚。这与她广泛地吸收各种民间艺术的营养是密不可分的。她博采众长,虚心地向前辈和同行学习,既对花鼓戏的传统唱法和润强进行原汁原味的继承和保留,又能拓宽视野,吸取其他剧中之所长,进行借鉴、揉和、提炼和发展,并根据不同剧目的不同角色予以灵活运用和大胆创造。1952年12月,肖重珪在参加全国戏曲汇演期间,看到了楚剧《槐荫别》,其中的唱腔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演出结束后,她跑到后台找到楚剧演员陈玉芝,向她请教和学习,获益匪浅。后来,肖重珪在花鼓戏《天仙配》中,把学到的某些唱腔巧妙地揉进了《辞店调》中,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肖重珪在表演、身段、化妆、服装方面,也同样虚心向能者学习,向兄弟剧种的同行学习。如《刘海砍樵》中胡大姐对水照镜、帮助刘海哥砍柴等身段,是向著名湘剧演员王福梅学的,用两扇比作蝴蝶飞舞是向楚剧艺人学的,在“比古”中的地花鼓舞蹈,是向搭档何冬保学的,而服装的选择、化妆手法的改良、头饰的装扮,又都凝聚了桂剧、汉剧、楚剧、昆剧演员的心血。1952年,为志愿军捐献飞机而来长沙义演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她在看过肖重珪的演出后,建议将剧中胡大姐用的纸扇改为羽毛做成的绒扇,这样一改,色彩更鲜艳炫目,舞动更轻盈飘逸,整体效果更具美感。
北京汇演回来后,正值洞庭湖遭受特大水灾,省政府发出了整修南洞庭湖的号召。肖重珪义不容辞地参加了治湖慰问团,她和许多演员一道,不畏严寒,顶风冒雪,一天演出三场,日夜奔波在修治南洞庭湖的工地上,给几十万民工送去了欢笑和关爱,也送去了温暖和鼓舞。她演出的传统戏《八百里洞庭》《孟姜女送夫》《清风亭赶子》,现代戏《姑嫂忙》等剧目引发了无数观众的热烈喝彩。当时的《湖南日报》曾以《洞庭湖畔一枝花》对肖重珪不畏辛劳的精湛演出及时进行了报道。
1953年10月,由贺龙元帅率领的第三届慰问团到达朝鲜,开始了对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慰问活动。这届慰问团组织了全国40个剧团,各省都派出最优秀的演职人员,湖南也集中派出了所有在全国获奖的演员,如湘剧的徐绍清、谭保成、彭俐侬,汉剧的李福祥,花鼓戏的何冬保和肖重珪等。肖重珪怀着对志愿军无比敬仰的心情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她被分到第三分团第四文工团,慰问了包括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所在连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兵营、在哨岗、在战地医院、在炊事班,肖重珪和其他演员一道,用生动的表演,悦耳的歌喉,表达了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著名表演艺术家、花鼓戏经典剧目《补锅》中刘大娘的扮演者钟宜淳老师,在2007年出版的艺术人生回忆录《一路笑着走来》一书中,以《唇齿相依似情似海》为题,记录了她当年的战友肖重珪在朝鲜演出的动人一幕。文章写到,肖重珪演的《刘海砍樵》最受观众欢迎,谢幕时,一位朝鲜大嫂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胡大姐的喜爱,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她激动地跑到台上将肖重珪背了起来,从台左背到台右,又从台右背到台左,走了三四个来回,就这样来表达她对中国戏曲和中国朋友的热爱。临别时,她从手上取下一枚金戒指要送给肖重珪留作纪念。但是文工团有纪律规定,不能接受朝鲜人民的任何礼物,肖重珪只好婉言谢绝了。在朝鲜慰问演出的三十多天,演员的生活非常艰苦。从这个阵地到另一个阵地,常常一天翻越几座山。零下20℃~40℃的严寒,虽然冻得手脚麻木,但只要一上台,肖重珪就脱掉大衣,穿着单薄的戏装认真演戏。我们前不久在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档案室采访时,看到了肖重珪老师在当年的工作自传中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到过黄继光、邱少云烈士所在的连队,听军领导讲述他们英勇牺牲的故事,我为他们的英雄事迹而深深感动,为他们父母失去这样的好儿子而悲痛,为祖国失去这样的好战士而伤心,今后,我要加倍努力,认真演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朴实的话语,发自肺腑,道出了肖重珪真实的心声。在这次赴朝慰问演出中,肖重珪被评为甲等模范工作者。
《刘海砍樵》肖重珪饰演胡秀英
1954年 6月,肖重珪调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来到这个人才济济的花鼓戏艺术的最高殿堂,她热血涌动,激情满怀。众多的导演和演员对肖重珪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她开始接触斯坦尼夫斯基的表演体系,深入探索艺术规律、尽情吸收艺术营养。因此,她的学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艺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她还拜著名旦角老艺人杨福生先生为师,潜心学习丝弦小调的咬字归韵、收声落调、行腔装饰等技巧,有时,为了琢磨一句小小的唱腔,肖重珪竟然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反复试唱,力求完美。她在演唱丝弦小调《九连环》时,舍弃了缠绵轻佻的一面,加快行腔速度,将曲子处理得活泼、跳荡、热情、明丽,尤其在每段最后两句的花舌音上精心设计,别出心裁,唱得生动、灵巧、俏皮。
肖重珪在艺术上,并不是单纯的承师袭祖,而是勇于标新立异,尤其在唱腔上,很富有创造性。经过名师的指导,加上自己的刻苦,肖重珪自成一体的唱腔特点逐渐成型。她的一些唱腔,在传统技法上巧妙设计,大胆革新,既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又让人耳目一新。如《刘海戏金蟾》的《饮酒泪别》一场中的西湖调吟腔,处理得十分别致。这是一段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对比强烈的唱段。在唱到“一杯酒敬母亲”时,平稳而深情,刻画了胡大姐尽力克制内心痛楚,用美好的愿望祝福于婆婆的贤良形象;唱到“二杯酒敬海哥”时,想到恩爱夫妻竟将分离,犹如万箭穿心,因此将整个唱腔提高了四度,表达了内心激越伤痛的复杂心情;在唱到“三杯酒敬神灵”时,又回到了平稳和沉重之中,体现了内心的虔诚。当唱到“说着说着悲声放”这一句时,加强了力度,控制了节奏,让满心的悲痛一泄千里,钻心钻肺,感人至深。
1956年,肖重珪和钟宜淳合演的《姑嫂忙》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汇演获得一等奖,成为全省专业演员学习的榜样。这年5月,田汉同志回湖南视察,先后走访了省民间歌舞团、省话剧团和省花鼓剧团,在和剧院领导座谈时,他询问道,像肖重珪那样的演员你们团有几个呢?可见,在戏剧大师田汉先生的眼里,肖重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尖子演员。
1956年6月到9月,湖南省派出肖重珪、何冬保、胡华松、谢莲英等知名艺人去北京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戏曲演员讲习班,三个月的系统学习,肖重珪不仅受到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戏曲大师的悉心指点,她还和著名汉剧演员陈伯华、著名评剧演员小白玉霜、韩少云等同班学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表演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讲习班上,肖重珪与何冬保、胡华松、谢莲英四人合演了折子戏《山伯访友》,肖重珪扮演银心,4位演员表现4个不同行当,个性鲜明,配合默契,领导和同行观摩以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折戏既有湖南的辣椒风味,又把梁祝的思想感情上的爱恨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京学习期间,湖南省文化局还组织湖南的部分学员到怀仁堂演出,肖重珪和谢莲英表演的《姑嫂忙》受到好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彭真等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他们。这一年,肖重珪还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别有田园风味和山野情趣的《洗菜心》是肖重珪比较拿手的花鼓小调。这段唱腔,后来被收入中国音乐学院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中,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曲目。张也、吴碧霞、雷佳、王丽达等著名歌唱家都曾演唱过这个曲子。邵阳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匡鸿锦是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毕业的声乐硕士研究生,她的毕业论文就是针对肖重珪和张也演唱的两个版本的《洗菜心》进行的比较研究,在角色分析、演唱技巧和艺术处理等层面给予了深入探析和研究。著名音乐家、医学博士林俊卿先生在一次戏曲演员讲习班上,听到肖重珪的演唱时指出:“你这就是咽音,非常好。”湖南省戏曲声腔研究会会长、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龚谷音认为:“肖重珪的唱腔是无人能超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艺术简介》,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湖南花鼓戏唱腔教材》,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花鼓戏唱腔名师指点》等专著,专门有文字对肖重珪的唱腔特点和处理艺术进行归纳和描述,音乐家肖重珪唱腔艺术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1956年到1966年这美好而又难忘的十年,肖重珪在花鼓戏艺术的沃土上尽情地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她马不停蹄、日夜兼程,随着剧团到工厂、矿山、部队、学校巡回演出,足迹遍及省内的县乡村寨和省外的广州、海口、桂林、南京等地。除了上演大量的传统戏外,她还在现代戏《自由后来人》中扮演铁梅,在《豹子湾战斗中》扮演朱小兰等等,这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成功塑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肖重珪参加了湖南省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被推选出席了中国共青团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又一次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省花鼓戏剧院工作期间,肖重珪还热心辅导青年演员,如李谷一、刘赵黔、唐钟璧等优秀演员,在唱腔上都曾得益于她的言传身教。肖重珪的唱腔艺术,一直是湖南戏曲演员所公认和推崇的。有人说韵味十足、甘醇甜美;也有人说绵润悠长、沁人心脾;更有人说像洞庭湖吹来的清风,散发着鱼米之乡的芬芳和香甜。诚然,她的演唱,积淀了扎实的功力,蕴涵着丰富的技巧,但她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意,才能真正使听众久久不忘,回味隽永。她在传统戏《七姐下凡》中所唱的《神调》,是湖南观众耳熟能详的花鼓戏常用曲调,肖重珪唱得给人以仙境和梦幻之感,行腔迂回曲折,轻盈飘逸,情感含蓄。在上下句的处理上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巧妙变化,真假声结合得无隙无缝,可谓灵活雅致,情深意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1975年,毛主席回长沙养病,想看家乡的传统戏,省委组织“省湘”、“省花”演员,住进省委接待处,由央视派来的录相队,分别录制湘剧、花鼓戏传统戏,供毛主席养病时观看。目前市场上广为流传的《小姑贤》、《丑人计》等音像出版物,就是肖重珪当年参与录制的宝贵资料。
《小姑贤》肖重珪饰演桂妹子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面对戏曲界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肖重珪服从组织安排,于1976年12月,来到刚刚恢复教学的湖南省艺术学校担任戏曲教师。从此,她成为一名光荣的园丁,辛勤耕耘在湖南戏曲花园中。她为学谦逊,从不以名演员自居,虚心向彭俐侬、梁器之、喻家龙、杨鑫华、梁熙和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她为师得法,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了慈母般的关爱,将自己的唱腔艺术和舞台表演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戏曲幼苗的成长费尽了满腔心血。肖重珪老师家住河东,而学校在河西,距离很远,为了带学生上早课、吊嗓子,她天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一心扑在教学上。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加上家事不顺,她的思想负担很重。但她极力抑制思想上的不愉快,反复告诫自己“多想公事,少想家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她每周课时都在18节以上,任务繁重,但她甘当人梯,乐此不疲。她特别擅长示范性教学,因材施教,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她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评为教学成果优秀教师。1986年,肖重珪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她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心愿,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戏曲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1987年在首次职称评定中,她被评为高级讲师。她的得意门生张也、黄卓、甘萍、邢险峰、欧阳佩兰、龙兰湘、危文波、严乐婵、李鸣、叶红、黄涓涓等,如今大都活跃在我国的民族歌坛和花鼓戏舞台上,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明星。肖重珪在个人的业务自传中写道:“作为艺校老师,我看到学生的成长,仿佛看到花鼓戏艺术生命的延续,这也是我自己艺术生命的延续。”在艺术道路上,肖重珪老师自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追求,她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先后录制出版了花鼓戏唱片、磁带20多盘,先后由中国唱片总公司、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金峰音像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肖重珪老师还应湖南电台的邀请,率先在广播里教唱花鼓戏,对传播民族戏曲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退休之后,她还热衷于各类社会活动,义务指导基层剧团的青年演员,积极参与戏曲公益演出,为戏曲事业发挥余热。2007年7月22日,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举办的戏曲嘉年华大型戏曲晚会上,年过七旬的肖重珪虽然病重在身,但她在学生龙兰湘的搀扶下,仍然坚持登上舞台和观众见面。谁能料到,这次登台,竟是肖重珪60年艺术人生的最后一次谢幕。次年3月28日,肖重珪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此乃天上曲,歌声彩云追。命运多舛的生活经历,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经年累月的艺术实践,博采众家的求学精神,口传心授的教学生涯,构成了肖重珪戏曲艺术形成独特风格的基本要素。今天,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她的艺术魅力也将流芳百世、代代传承。目前,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已将《肖重珪唱腔艺术保护与研究》列为重点科研课题。课题负责人 蔡霞是肖重珪老师当年教过的学生,目前担任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大筒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大筒专业教师,她和江霞、曾致等人合作撰写的论文《肖重珪花鼓戏声腔艺术浅析》一文,2014年5月 在全国第二届素质教育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获得了一块由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金灿灿的奖牌。肖重珪的表演和声腔艺术,将作为一份珍贵的花鼓戏音乐文化遗产,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和启迪。她那风雨兼程的60年艺术历程,让千百万爱好花鼓戏艺术的观众邂逅了一种独特而美好的声音。
尽管目前包括花鼓戏在内的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或许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实情境。坚守与执着,继承与创新,将会让我们看到戏曲艺术新的曙光。今天,深情缅怀和追忆肖重珪老师,重温她生前留下的那一段段动人的旋律,我们用美好的记忆来再现花鼓戏的无穷魅力。花鼓名家肖重珪老师,将永远是观众心中最美的胡大姐,无论是天上人间,我们祝福她——永远地自由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