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花第一个“刘海哥”——赵菊荣

字体: 【大】 【中】 【小】

撰文/尹芳

  《刘海砍樵》饰演刘海

  1954年春天,酷爱花鼓戏的赵菊荣,挑着两筐米从益阳来到长沙,走进省花,要求“自带粮食,向您们各位老师学花鼓戏……”。时任省花团长的储声虹,看着这个一脸质朴的工人,听着他响亮清脆的声音,当即答应留下他试试。

  这一留一试,不仅成就了省花的第一个刘海哥,也成就了赵菊荣一辈子与花鼓戏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赵菊荣自荐到省花前,曾在益阳市湘盒土特产公司工作,热爱文艺工作的他,经常参加业余戏剧活动,省花来益阳演出,他每场必到,是绝对的铁杆粉丝,他不仅酷爱看戏,私下还认真揣摩,公司领导见他如此热爱戏剧,有意地让他从事专业戏剧工作,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一心学习花鼓戏的赵菊荣,虽然如愿留在省花学习,却一点也不轻松!没有任何花鼓戏表演基础的他,每天玩命练,虚心学,还要背负着家人不支持的压力,埋怨他“不务正业,什么事不好做,为什么去唱花鼓戏!工作既不稳定,又没有正式编制”。顶着巨大压力的赵菊荣,在省花领导的帮助下,耐心与爱人沟通,终于取得了家人的支持。他勤学苦练,三个月后,省花为他解决了编制问题,赵菊荣正式成为省花的文艺新兵。

  1956年,省花掀起了学习传统的高潮,赵菊荣被分配学“小砍樵”中的刘海,他拜师著名花鼓戏艺人何冬保,每天步行到民间剧团,向何冬保老师学习,他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他都反复地琢磨,每天早晨天刚亮就起来练习,几乎到了疯魔的地步!他是益阳人,为了学好准确的长沙话,他还利用团里的留声机一字一字,半句半句地学,听半句,练半句,练熟了又听,听熟了又练。特别是砍樵的身段和在丛林茂密中的台步难度最大,他也是一步一步地走,边练边琢磨。通过这样的勤奋苦练,赵菊荣硬是在半个月内拿下了这个角色!在汇报演出时,他将小刘海演得非常成功,特别是他那高吭清亮的嗓音和韵味十足的唱腔更是震人心扉,获得一致的好评。

  1957年3月,省花出省巡回演出,为期七个多月之久,历经汉口、汉阳、武昌、黄石、芜湖、安庆、南京、上海、岳阳等地,当时带去的剧目只有几个小戏和唯一的一个大戏《八百里洞庭》,因为演出时间长,演出场次多,面临剧目单调,供不应求的窘境,领导决定将《刘海砍樵》发展为大戏,当时由银汉光执笔,在演出第一站的武汉时,就着手编写。继而一路风尘、日夜加班地讨论研究、修改加工、对词对唱、抓紧排练,京剧周斌秋老师担任艺术指导,他将京剧的身段舞蹈融入地方特色的花鼓戏中,最后,《刘海戏金蟾》这出大戏,终于在南京搬上了舞台与观众见面了。没想到《刘海戏金蟾》一炮打响,获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赵菊荣依然是饰演刘海。他身负重任,却不免心虚胆怯,心想大城市的观众水平高,要求严,生怕演不好让大家失望,但他毅然地挑起了大梁,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鼓励下,他豁出去了,他在勤学苦练中不断地将刘海这个人物塑造得更趋完美。

  7月的南京是一座火城,后台尤其更是一座火炉,赵菊荣一身赤膊,一条短裤,没日没夜地练!刘海的唱做都重,每次排练,他都要汗透两套衣服,在彩排时几乎昏倒过去,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演员塑造一个角色,不仅要身段像、唱腔像、味道像,更要充分理解人物的内心,才能完成角色的创造,这对于没有任何表演理论知识的赵菊荣而言,是需要一个过程来消化的,赵菊荣曾撰文回忆当时的情景:“在排《泪别》一场,刘海兴高采烈地买了食品酒肉回家过中秋佳节,可是胡秀英只是哭。要照我自己的性子,我就会忍不住要问她。可是剧本根据刘海淳朴的性格,规定他不知道胡秀英的心事,因此仍在高兴。每排到这里,我总感到别扭。后来团里的一些老同志帮助我分析刘海的性格,并向我讲解表演上‘第二自我’的道理,我才逐渐明白了怎样去体验角色,演起来心里便有东西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菊荣饰演的刘海红遍了南京、上海等地!可他仍是一副工人相,背起草席背包进上海,演出完毕,他脱下戏装,躺在一块用来降温的大冰块上,那时,他血气方刚,真算得钢筋铁骨,豪气冲天!

  赵菊荣除了在《刘海戏金蟾》中饰演了刘海,他还饰演了《两个党员》中的方永贵、《三里湾》中的张乐意、《人民公社万岁》中的党支书、《战鼓催春》中的向变天以及《生死牌》中的王志坚、《八百里洞庭》中的媒公等十余个角色,他的媒公调唱得特别讨彩,一位武钢工人一连买了七次票,专门来听他唱的媒公调。1969年全省文艺工作者都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赵菊荣在华国锋夫人韩芝俊的推荐下,下放到株洲东方工具厂工作,继而被株洲文化局长方萌(原省花的院长)将他调到文化系统,要他参与到筹建株洲市花鼓戏剧团的工作,在他的运作斡旋之下,这个剧团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而且越办越红火。他从长沙将一些老同志接了去,为他们讲表演课,教身段,替他排练《拦车》《鸳鸯湖》等戏,同时还将失业的名老艺人杨福生安排在剧团教唱传艺。可算良苦用心,他脸上那刚毅的线条,洪亮的嗓音,以及对未来充满着信心的神气,叫人觉得他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他曾经还有过宏伟的愿望,想搞个音像中心,把花鼓戏的声腔和形象,推到全国广大的农村去,推到东南亚和世界上有湖南人的地方去……他还想建立一个退休人员的花鼓戏休闲基地,让热爱花鼓戏的同仁们聚在一起,研讨花鼓戏的历史和未来。

  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1984年,赵菊荣不幸罹患肠癌,这个昔日的铮铮铁汉,黑斑盈额,满脸浮肿,显示出晚期癌症患者的诸种迹象,令人唏嘘不已!但是赵菊荣乐观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主动要求医生为他开刀治疗,幸运的是,手术之后,恢复得很好,很快便出院了。只是,给他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他的肛门改了道,在小腹旁边,挂上了一个袋子,这一挂竟是三十一年。

  赵菊荣顽强地与病魔抗争,顶着癌症的压力,乐观积极地活到了今天!这个坚强的铁汉子,就算是病魔缠身,仍心怀花鼓戏,始终在为花鼓戏的未来运筹帷幄,可惜他的美好愿望因病而无法实现了,是为憾事。他的挚友银汉光曾填词《调寄•水调歌头》,表达了大家对这位省花第一位刘海哥的赞赏和敬意:

  “不见菊兄久,影曾来梦乡。陌上小花无数,倍觉黄菊香。遂忆乡间小子,白米担双筐。嗓子当当响,求粉墨登场。

  面如赭,汗如洗,骨如钢。皇天有眼,秦淮河畔挫群芳。哪堪长期下放,更晶瓶绕肛肠。犹念梨园事,纵死又何妨!”

  《柯山红日》饰军区司令杨帆

  《我的一家》剧照

  《自有后来人》剧照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