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活是塑造角色的法宝
撰文/刘海褀
我今年已经81岁了,从1958 年5月通过考试由靖港区供销社调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任演员至今,我在剧院工作生活了将近60年,曾担任过剧院纪检书记、演员队队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刘海祺 近影
在剧院从艺三十六年中, 参加了剧院100多个自创和移植剧目的演出,并在剧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其代表作有《烘房飘香》剧目中扮演的春山伯,曾参加了中南区会演、并由珠影拍成电影;自创剧目《洪为公》中扮演“洪为公”,曾参加广州军区的调演;《野鸭洲》中扮演“丁书记”,被珠影厂拍成戏曲故事片;《还牛》中扮演“张茂林”,此剧由湖南电视台拍制成电视剧;《三里湾》中扮演“范登高”并二次晋京演出。这些都是我塑造的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农民形象,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同时也得到同仁的赞许。特别是《还牛》中扮演的“张茂林”形象,我利用农民的习惯动作,抹鼻搓手来表现他对“腊树村”无偿“还牛”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内心感激。在外型上,我利用平时湖区人的打扮,头上裹着白洋绒手巾,穿一件土布扣上衣,系一条短短的围裙,背一把红色纸雨伞,挎一个黄色的、流行的军包,脚上蹬一双解放鞋。看到山区的变化兴高采烈、踏着坚实的步伐从侧幕走出,顿时观众一片哗然,真像湖区的农民,有的说:以为农民走错,走到舞台上来了……
▲《三里湾》剧照
我不是农民,家也没住在农村,为什么我塑造的形像会像农民,这都是我们每年要深入农村去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一片,去体验他们思想情感,这就是我塑造农民形象的生活源泉。
▲《野鸭洲》饰 丁书记
花鼓戏源于地花鼓,群众喜闻乐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的进步,打破“三小戏”的局限,为满足观众要求,就要移植优秀的历史剧目来满足观众,这样就要求“分门别类”行当齐全的戏曲剧团,花脸行当就成为花鼓戏新兴行当,由于花鼓戏系曲牌音乐体系,要用花鼓戏味道浓烈的音乐去表现粗暴、鲁莽之类人物的内心情感,又不失虎霸之音的重唱的独角花脸戏,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自己没有,就要去借鉴,取长补短,这是戏曲艺术的共性。院里曾派我找湘剧的董武炎、曾金贵老师学戏、解放身体,了解程式的运用,在演“魏忠贤”“柯陆亚德”“来俊臣”“包公”等花脸戏时受益匪浅,得到了本院专家老师们赞许,虽无建树,但能完成此项工作,对我也是一种慰藉。